贞观二十三年的夏夜,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。五十一岁的李世民躺在龙榻上,
感到生命正从指缝间流逝。他望着殿顶的藻井,眼前浮现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,
玄武门之变、贞观之治、四方征战..."陛下..."长孙无忌跪在榻前,声音哽咽。
李世民想抬手,却发现连这点力气都没有了。一代雄主,终究难逃生老病死。
他缓缓闭上眼睛,意识逐渐模糊...忽然,一阵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。李世民猛地睁开眼,
发现自己站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。远处火光冲天,喊杀声隐约可闻。他低头一看,
身上竟穿着明黄色龙袍,腰间挂着一柄宝剑。"这是何处?"李世民环顾四周,
发现自己身处一座小山坡上,远处可见巍峨的宫墙。"陛下!
"一个面白无须的老太监跌跌撞撞跑来,扑通跪地,"贼兵已破正阳门,请陛下速速移驾!
"李世民脑中突然涌入大量陌生记忆。朱由检,大明崇祯皇帝,李自成大军压境,
北京城破在即...他瞬间明白过来,自己竟在死后魂穿到这个即将亡国的皇帝身上!
老太监王承恩见皇上发愣,急得直磕头:"万岁爷,再不走就来不及了!
"李世民深吸一口气。远处传来的厮杀声越来越近,风中夹杂着血腥味。他摸了摸脖子,
记忆中崇祯皇帝正是在这棵树上自缢身亡。"不,朕不会重蹈覆辙。"他喃喃自语,
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。王承恩惊愕地抬头,发现皇上的眼神突然变得无比凌厉,
那目光如刀似剑,竟让他不敢直视。"城内还有多少兵马?"崇祯——不,
此刻的李世民沉声问道。"回、回陛下,三大营溃散,锦衣卫尚有千余人,
东厂番子约五百..."王承恩结结巴巴地回答。李世民快速在心中盘算。他一生征战无数,
比这更危急的局面都经历过。当年玄武门之变前,他手中兵力不过八百,照样扭转乾坤。
"传旨,命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即刻率部至玄武门集结。另,准备快马二十匹,轻装简从。
"李世民语速飞快,字字铿锵。王承恩呆住了。一刻钟前,
皇上还神情恍惚地说要"以身殉国",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?"还不快去!
"李世民一声厉喝,帝王威严尽显。王承恩浑身一颤,连滚带爬地跑去传令。
李世民快步走向高处,眺望京城。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,他仿佛看到当年隋末乱世的长安。
不同的是,这次他有机会力挽狂澜。"李自成..."李世民冷笑一声,
"不过是个流寇罢了。"不到半个时辰,骆养性带着三百余名锦衣卫赶到。
这些往日威风凛凛的天子亲军,此刻个个灰头土脸,眼中满是惶恐。"陛下,贼兵势大,
不如..."骆养性欲言又止。李世民目光如电,扫过这群残兵败将。他忽然抽出腰间宝剑,
剑锋在火光下泛着寒光。"尔等听着!"他声音洪亮,掷地有声,"朕乃天子,
大明气数未尽!今夜随朕突围者,他日必封侯拜将!畏缩不前者…"剑光一闪,
旁边一棵小树应声而断。"犹如此树!"锦衣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震慑,
纷纷跪地:"誓死追随陛下!"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。
他转向骆养性:"城中可有熟知小路的向导?""有!锦衣卫百户赵信乃本地人,
对京城巷道了如指掌。""好!命他带路,我们从德胜门出城,绕道西山,直奔居庸关!
"王承恩此时已备好马匹和简单行装。李世民翻身上马,动作矫健得不像养尊处优的皇帝,
倒像久经沙场的武将。"陛下何时学了这般骑术?"王承恩暗自嘀咕。队伍刚行至玄武门,
前方突然杀出一支乱军,约莫千人,打着"闯"字旗号。"保护皇上!"骆养性拔刀出鞘。
李世民却抬手制止:"慢!"他眯眼观察那支军队,队形散乱,士兵争抢财物,
毫无纪律可言。典型的乌合之众。"听朕号令,"李世民低声道,"弓箭手准备,
瞄准为首那骑黄马的将领。"三十名锦衣卫弓箭手悄悄张弓搭箭。"放!"箭如飞蝗,
那黄马将领应声落马。乱军顿时大乱,争相抢夺首领尸体上的财物。"冲过去!
"李世民一马当先,长剑出鞘。三百锦衣卫如一把尖刀,从混乱的敌军中撕开一道口子。
李世民剑法凌厉,每一击都精准致命,转眼间已有七八名贼兵倒在他的剑下。冲出重围后,
骆养性满脸敬佩:"陛下神勇,臣等叹服!"李世民不答,只是催促加快速度。
他心中已有盘算,北京已不可守,当务之急是保全有用之身,效仿他当年退守太原的战略,
先保住南方半壁江山,再图恢复。队伍从德胜门悄然出城,借着夜色掩护向西山疾驰。
李世民回首望去,紫禁城在火光中显得格外凄凉。"朕会回来的。"他在心中暗暗发誓。
黎明时分,队伍抵达居庸关下。守将唐通早已降了李自成,关门紧闭。"陛下,怎么办?
"骆养性焦急地问。李世民沉思片刻,突然问道:"唐通此人,品性如何?""贪财好色,
首鼠两端。"李世民嘴角微扬:"取纸笔来。"王承恩连忙从行囊中取出笔墨。
李世民挥毫写下一道手谕,盖上随身携带的玉玺。"派一机灵之人,将此信射入关内。
告诉唐通,若放朕过关,赐黄金万两,世袭罔替;若执迷不悟..."李世民冷笑一声,
"他日朕重临京师,必诛其九族!"信使很快带回好消息:唐通愿意开关,
但要求先付一半黄金。"告诉他,黄金已在途中,三日内必到。"李世民面不改色地说谎,
"若不信,可派人随朕同往南京取金。"唐通果然中计,开关放行。过了居庸关,
李世民立即命令毁掉身后栈道,延缓可能的追兵。"陛下,我们接下来去哪?"王承恩问道。
"南京。"李世民目光坚定,"那里有完整的朝廷班底,有长江天险,
还有..."他顿了顿,"大明的未来。"队伍继续南行。一路上,
李世民不断收拢溃散的明军残部。他亲自训练这些士兵,教他们阵列战法。每到一处,
便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,收揽人心。七日后,队伍已扩充至五千余人,其中不乏精锐边军。
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惊讶地发现,这位平日里深居宫中的万岁爷,竟对行军布阵了如指掌,
甚至能指出他们操练中的疏漏。"陛下真乃神人也!"一名老兵感叹道。
骆养性私下对王承恩说:"皇上仿佛一夜之间换了个人,不仅武艺超群,用兵如神,
连言谈举止都与从前大不相同。"王承恩若有所思:"或许...是大明气数不该绝,
上天赐予了陛下新的力量。"这一日,队伍抵达山东境内。探马来报,
前方三十里有一支万人规模的闯军正在劫掠村庄。"陛下,我们绕道吧。"骆养性建议道。
李世民却摇头:"不,这是天赐良机。"他召集众将,布置了一个精妙的伏击计划。当夜,
闯军营地突然遭到四面火攻,李世民亲率两千精锐从正面突袭。他身先士卒,剑锋所指,
所向披靡。战斗持续到天明,闯军大败,主将被生擒。明军缴获大量粮草军械,士气大振。
李世民命人将被俘的闯军将领带上来。那人被五花大绑,却仍昂首挺胸:"要杀便杀,
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!"李世民不怒反笑:"倒是条汉子。朕问你,为何追随李自成?
""朝廷腐败,民不聊生!闯王为民请命,我等自然追随!"李世民点头:"说得好。
但李自成进城后干了什么?烧杀抢掠,与强盗何异?"那将领语塞。"朕知百姓疾苦,
"李世民沉声道,"从今日起,朕当效仿唐太宗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尔等若愿归顺,
既往不咎;若执迷不悟..."他眼中寒光一闪,"格杀勿论!"那将领沉默良久,
突然跪地:"罪将愿降!"这一战,李世民不仅获得大量补给,
更收编了三千多名经验丰富的士兵。明军实力大增。又过了半月,队伍抵达淮安。
南京已近在咫尺。李世民命人先行渡江,通知南京文武百官准备接驾。是夜,
李世民独自站在江边,望着滔滔江水。王承恩悄然走近:"陛下,夜深露重,保重龙体。
"李世民轻叹一声:"承恩,你说...朕能挽救这大明江山吗?
"王承恩坚定地说:"陛下天纵神武,必能中兴大明!"李世民望向远方,
目光深邃:"朕不仅要中兴大明,还要让它比贞观之治更加辉煌。
"王承恩一愣:"贞观...?"李世民自知失言,转而说道:"传令下去,明日渡江。
一个新的时代,即将开始。"第二章 定鼎南京长江波涛汹涌,战船如林。
李世民立于旗舰船头,江风猎猎,吹动他身上的明黄龙袍。身后五千精锐肃立,刀枪如林,
旌旗蔽空。"陛下,南京城已在前方。"王承恩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,声音激动得发颤。
李世民微微颔首。一个月前,他还是煤山上准备自缢的亡国之君;如今,
他带着一支初具规模的军队重返大明陪都。这一个月里,他收拢溃兵,整顿军纪,
甚至亲自训练士卒,这些在崇祯皇帝身上绝不可能发生的事,对他李世民而言却是轻车熟路。
"报",一名锦衣卫快马赶到岸边,单膝跪地,"南京文武百官已在仪凤门外候驾,
但...""但什么?"李世民目光一凝。"但兵部尚书史可法大人说,为防奸细混入,
请陛下随行人员暂驻城外,只准带二百亲卫入城。"骆养性闻言大怒:"放肆!
竟敢限制天子亲军!"李世民却抬手制止,嘴角泛起一丝冷笑:"史可法这是给朕下马威啊。
"他太明白这些文官的心思了。南京这些官员习惯了崇祯的优柔寡断,
如今听说皇帝"死而复生",自然要先试探一番。"传令下去,全军整装,亮出兵刃,
随朕入城!"李世民突然提高声调,"朕倒要看看,谁敢拦当今天子!"战鼓擂响,
五千将士齐声呐喊,声震云霄。船只靠岸,李世民一马当先,身后铁甲森然。
南京城墙上的守军见状,无不色变。仪凤门外,以史可法为首的南京官员跪了一地。
见皇帝率大军而来,不少官员已经两股战战。"臣等恭迎陛下还朝!"史可法高声道,
却仍跪着不动,明显是要皇帝先让步。李世民冷笑一声,突然拔剑出鞘,
剑锋直指史可法:"史卿家,朕离京月余,你就忘了君臣之礼?"史可法抬头,
正对上李世民凌厉如刀的目光,顿时浑身一颤。这哪是那个优柔寡断的崇祯皇帝?
分明是一头苏醒的雄狮!"臣...臣不敢!"史可法额头触地,"请陛下入城!
"南京城门轰然洞开。李世民收剑入鞘,昂首而入。身后大军步伐整齐,铁甲铿锵,
看得南京守军目瞪口呆。进入皇城后,李世民立即召集紧急朝会。奉天殿内,
文武百官分列两侧,却明显分成几派。以史可法为首的南京旧臣,
以马士英为首的凤阳总督府官员,还有跟随李世民从北京南逃的少数官员。"诸位爱卿,
"李世民开门见山,"北京已陷,先帝殉国。"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群臣,"但大明未亡!
朕今于南京监国,当重整河山,中兴大明!"殿中一片寂静。突然,
礼部侍郎钱谦益出列:"陛下,臣有本奏。""讲。""如今闯贼势大,满清虎视眈眈。
为保江南安宁,臣建议...与闯贼议和,承认其占据北方,
我朝保有江南半壁..."李世民眼中寒光一闪。这个钱谦益,
历史上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!"钱爱卿,"他声音平静得可怕,"你可知北京城破时,
多少官员投降李自成?"钱谦益额头冒汗:"臣...臣不知。""三百七十六人!
"李世民突然提高声调,"其中尚书四人,侍郎九人!这些人食君之禄,却临危变节,
该当何罪?"殿中温度仿佛骤降。钱谦益双腿发软,跪倒在地。
李世民猛地拍案而起:"传朕旨意:凡投降闯贼者,皆为国贼,满门抄斩!钱谦益动摇军心,
着即刻推出午门,斩首示众!""陛下饶命啊!"钱谦益瘫软如泥,被锦衣卫拖了出去。
片刻后,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呈上殿来。百官无不战栗,连史可法都面色惨白。
李世民这才缓缓坐下:"诸位爱卿,非常之时,当用非常之策。从今日起,
南京现在实行军管。朕宣布三项政令:其一,清查田亩,官绅一体纳粮;其二,广开才路,
不论出身,唯才是举;其三,整顿军备,三月之内,朕要练就十万精兵!
"这三道政令如同惊雷,震得满朝文武头晕目眩。官绅一体纳粮?
那岂不是要得罪整个江南士族?唯才是举?科举出身的文官们面面相觑。"陛下!
"史可法硬着头皮出列,"官绅免税乃祖制,若强行改革,恐江南震动...""祖制?
"李世民冷笑,"当年张居正一条鞭法也是改革祖制!如今国难当头,
那些吃着朝廷俸禄却一毛不拔的士绅,与国贼何异?"史可法还要再谏,
李世民已经起身离座:"此事不必再议!退朝!"回到后宫,
李世民立即召见骆养性和几名心腹将领。"骆爱卿,南京防务如何?
"骆养性呈上一卷布防图:"回陛下,南京现有守军五万,但多为老弱。长江防线薄弱,
若闯贼或清军南下..."李世民接过布防图扫了一眼,突然抓起朱笔,
在上面勾画起来:"此处当设炮台,这里需要增派水师巡逻,这段江面狭窄,
可设铁索横江..."不过一盏茶时间,原本漏洞百出的布防图已经被修改得滴水不漏。
骆养性和众将领看得目瞪口呆,皇上何时精通兵法到了这种地步?"还有,"李世民继续道,
"立即派人前往福建,调郑芝龙水师入长江协防。另,派人联络左良玉,告诉他,若肯听调,
朕既往不咎,还加封他为宁南侯!"众将领命而去。李世民独坐案前,
开始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。直到三更时分,王承恩忍不住劝道:"陛下,保重龙体啊。
"李世民揉了揉发酸的手腕:"承恩,你去准备一下,明日朕要微服私访,
看看这南京城的真实情况。"次日清晨,李世民换上一身富商打扮,
带着几名锦衣卫高手悄然出宫。南京城表面繁华依旧,秦淮河上画舫如织,
酒楼茶肆人声鼎沸,仿佛北方战乱与这里毫无关系。"商女不知亡国恨啊。
"李世民轻声感叹。突然,前方传来一阵骚动。
只见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被衙役驱赶着走过长街。"这些是什么人?"李世民问路边小贩。
"回老爷的话,都是北方逃难来的。官府不许他们进城,要赶去城外的难民营。
"李世民皱眉,跟着这群难民来到城南一处破败的营地。景象触目惊心,
数千难民挤在肮脏的窝棚里,不少人病饿交加,哀鸿遍野。"朝廷不是拨了赈灾粮吗?
"李世民厉声问随行的锦衣卫。"回...回老爷,
粮食被...被应天府尹克扣了大半..."李世民眼中怒火燃烧。
他立即命人拿下应天府尹,当场查抄其府邸,果然搜出数千石粮食和数十万两白银。
"传朕旨意,"李世民在难民面前宣布,"应天府尹贪赃枉法,即刻处斩!家产充公,
全部用于赈济灾民!从今日起,南京设粥厂十处,凡大明子民,皆可领粥活命!
"难民们跪地痛哭,高呼万岁。消息传开,南京百姓无不称颂新君圣明。回宫后,
李世民立即召见户部尚书:"朕要清查全国田亩,特别是江南隐田。
那些士绅豪门隐匿的土地,全部登记造册,一体纳粮!""陛下,
此事牵涉甚广..."户部尚书面如土色。"朕知道阻力很大。"李世民冷笑,
"所以先从南京周边开始。传旨:凡主动申报隐田者,既往不咎;若隐瞒不报,一经查出,
田产充公,家主流放!"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,很快在江南掀起轩然大波。
士绅们先是激烈反对,但在几个最顽固的家族被查抄后,其余人纷纷老实申报。不到一月,
朝廷新增税田两百余万亩,财政状况大为改善。与此同时,军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进行。
李世民亲自选拔将领,淘汰老弱,日夜操练新军。他还设立军器局,改良火器,
仿制西洋大炮。这一日,李世民正在校场检阅新军,史可法匆匆赶来:"陛下,
武昌左良玉上表,愿率部归顺!"李世民接过奏表细看,
眉头却渐渐皱起:"左良玉要朕封他为世袭罔替的楚王,
还要节制湖广、江西两省军政...胃口不小啊。""陛下,如今用人之际,
不如...""不,"李世民断然道,"回复左良玉:归顺可封侯,但节制两省绝无可能。
告诉他,朕给他十天考虑,逾期不至,视同谋反!"史可法暗自咋舌,这位皇上行事果决,
与从前判若两人。十天后,左良玉果然率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,号称"清君侧"。南京震动,
不少官员建议妥协。李世民却召集众将,指着长江沙盘道:"左良玉看似势大,
实则乌合之众。其军纪败坏,沿途劫掠,已失民心。朕已有破敌之策。
"他详细部署:命黄得功率水师封锁江面,另派精兵埋伏于采石矶,
自己亲率新练的三万禁军迎敌。"记住,此战关键在快!左良玉大军行动迟缓,
我军要以快打慢,一击制胜!"众将领命而去。史可法留下,忧心忡忡:"陛下,
三万对二十万,是否太过冒险?
不如固守南京..."李世民拍拍这位忠臣的肩膀:"史卿家,兵不在多,在精;将不在勇,
在谋。朕自有分寸。"三日后,两军在芜湖相遇。李世民亲披战甲,率骑兵突击左良玉中军。
新练的明军士气高昂,作战勇猛,而左良玉的部队果然如李世民所料,军心涣散。激战半日,
左良玉大败而逃,被黄得功水师截获,押回南京。李世民没有杀他,
而是当众宣布:"左良玉虽有过,然念其旧功,免去死罪,削职为民,家产充公!
"这一宽大处理,立刻安定了其他观望的地方军阀。不久,
四川、两广等地督抚纷纷上表效忠。南京政权日渐稳固。这一日朝会上,
李世民宣布设立"军机处",由史可法、马士英等六人组成,总揽军政要务。
同时下令重开海禁,允许民间与海外通商。"陛下,海禁乃祖制..."有官员出言反对。
李世民冷笑:"当年永乐爷还派郑和下西洋呢!如今国用不足,通商可增税收,何乐不为?
"退朝后,马士英悄悄留了下来:"陛下,臣有密奏。""讲。
""史可法私下串联东林党人,意图把持朝政..."李世民目光一冷:"马卿家,
朕最讨厌的就是党争。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,在朕这里都别想兴风作浪!
"马士英惶恐退下。李世民独坐殿中,望着窗外的斜阳,喃喃自语:"治国如治病,
需猛药去疴啊..."第三章 血战中原长江水师战报送到南京时,
李世民正在军器局观看新式火器的试射。"陛下!紧急军情!
"王承恩小跑着递上漆封的战报,额头沁出细密汗珠。李世民撕开火漆,
目光迅速扫过战报内容,嘴角渐渐绷紧。李自成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,已攻破徐州,
淮安告急!"传旨,即刻召开军机会议。"李世民声音沉静,却让周围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。
半个时辰后,奉天殿侧殿内,六名军机大臣齐聚。李世民直接将战报掷于案上:"诸位爱卿,
闯贼来势汹汹,有何良策?"史可法率先出列:"陛下,臣建议固守长江天险,
调集各省勤王之师...""然后坐视江北生灵涂炭?"李世民冷冷打断,
"李自成每破一城便纵兵劫掠三日,若放任不管,江北将成焦土!
"马士英眼珠一转:"陛下,不如派使者与满清议和,借清兵之力共剿流寇...""荒谬!
"李世民拍案而起,声如雷霆,"此乃饮鸩止渴!满清狼子野心,比闯贼更甚!
"殿内一片死寂。众臣从未见过崇祯皇帝如此震怒,那凌厉的眼神仿佛能刺穿人心。
李世民深吸一口气,压下怒火:"朕意已决,御驾亲征!""陛下不可!
"六位军机大臣齐刷刷跪倒在地。史可法额头触地:"国不可一日无君,
"朕当年..."李世民差点脱口说出"朕当年率三千玄甲军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"的往事,
急忙改口,"朕近日研读兵书,颇有心得。况且…"他目光扫过众臣,
"诸位谁有对抗流寇的经验?"无人应答。"传旨:史可法留守南京,
总理后勤;马士英随军参战;调集五万精锐,三日后出发!"众臣知道皇帝决心已定,
不敢再劝。散会后,李世民径直来到校场。新组建的禁卫军正在操练,刀光剑影中,
士兵们士气高昂。看到皇帝亲临,将士们停下动作,齐刷刷跪地行礼。"平身!
"李世民走到高处,"儿郎们,闯贼已破徐州,正朝南京杀来!"校场上顿时一片哗然。
"肃静!"李世民一声厉喝,声震四野,"朕问你们,是坐等贼兵杀到南京城下,
还是主动出击,御敌于江北?""出击!出击!"士兵们举刀呐喊。"好!
"李世民抽出腰间宝剑,"三日后,朕将亲率尔等北伐!杀敌立功者重赏,
畏缩不前者——斩!""万岁!万岁!"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响彻校场。接下来的三天,
南京城如同一座巨大的兵工厂,日夜赶制军械粮草。李世民亲自到军器局督造火器,
甚至亲手绘制了几种新式武器的图样。"陛下,
这是..."军器局大使看着图纸上奇形怪状的武器,一脸茫然。
"此物名为'洪武连珠铳',可连续发射七弹。"李世民指着图纸解释,
"而这是'洪武大炮',轻便易携,射程却比红夷大炮更远。"军器局的工匠们将信将疑,
但在皇帝亲自指导下,三天内竟真的造出了两门样炮。试射当日,炮弹飞出三里之遥,
精准命中目标,围观将士无不欢呼雀跃。出征前夜,
李世民在御书房召见骆养性:"锦衣卫派往江北的探子可有回报?""回陛下,
李自成大军号称二十万,实际战兵不足八万,其余皆是裹挟的流民。"骆养性呈上详细报告,
"其前锋已至淮安,由贼将刘宗敏率领,约三万人。"李世民仔细研究地图,
突然指向一个不起眼的小城:"睢水!此处地势低洼,多沼泽。
若引敌至此..."他迅速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:派少量部队佯攻淮安,
引诱刘宗敏追击,主力则埋伏在睢水附近的芦苇荡中,待敌军半渡而击之。"陛下妙计!
"骆养性由衷赞叹,"但谁来担任诱敌之责?
此任务九死一生..."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:"传左良玉。
"当削职为民的左良玉被带到御前时,他面色灰败,
跪地不起:"罪臣参见陛下...""左良玉,"李世民直视这位曾经的叛将,
"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。"左良玉猛地抬头,眼中燃起希望之火。"你率五千轻骑,
佯攻淮安,只许败不许胜,将刘宗敏引至睢水。"李世民声音平静,"若成功,
官复原职;若再怀二心...""罪臣若再有异心,天诛地灭!"左良玉重重磕头,
额头渗出血丝。出征之日,南京百姓夹道相送。李世民金甲红袍,骑在一匹雪白战马上,
威风凛凛。不知是谁带头,沿途百姓纷纷跪下,高呼"万岁"。渡过长江后,
李世民立即按计划分兵。左良玉率诱敌部队北上,主力则隐蔽行军,抵达睢水设伏。
三天后的黄昏,探马来报:左良玉佯败,刘宗敏中计,率大军紧追不舍,明日午时可至睢水!
"好!"李世民立即召集众将布置任务。他亲自带领三千精锐埋伏在睢水西岸的芦苇荡中,
命黄得功率水师封锁河面,马士英则率步兵在东岸构筑防线。"记住,待敌军半渡时,
听朕号令出击!"次日午时,果然看见远处尘土飞扬。左良玉的残兵败将仓皇逃来,
身后是黑压压的闯军,旌旗蔽空,喊杀震天。刘宗敏骑在一匹枣红马上,
挥舞长刀:"活捉左良玉者,赏千金!"闯军争先恐后地涌上睢水浮桥,河面顿时挤满人马。
就在这时,李世民一声令下,睢水两岸战鼓齐鸣!"放箭!
"埋伏在芦苇荡中的明军弓箭手万箭齐发,正在渡河的闯军顿时人仰马翻。与此同时,
黄得功的水师从下游杀出,战船上的"洪武大炮"发出震天怒吼,顷刻间将浮桥轰成碎片!
"杀!"李世民身先士卒,率三千铁骑从侧翼杀入敌阵。他手持特制的精钢长剑,所向披靡,
转眼间已有十余名敌将倒在他的剑下。刘宗敏大惊失色,急忙组织抵抗,但为时已晚。
明军伏兵四起,将闯军团团围住。更可怕的是,那些原本逃命的左良玉部队也返身杀回!
战斗持续到日落,三万闯军全军覆没,刘宗敏被李世民亲手斩杀。睢水为之赤红,浮尸塞河。